标题
logo
ad

学生工作

三下乡 | 走进福利设施,感残障之所想
时间 : 2023-08-30    浏览次数:

步入小康社会以来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,为了解在此背景下残障群体真实的生活现状,819日,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“驻残小分队”团队成员前往南通市市博爱幼儿园和福利院进行走访调查。

在这次实践中,团队成员向残障人士群体较为详细地介绍“身残志坚”项目,不但得到支持与赞赏,还收获了宝贵的改进意见。

8月19日上午,“驻残小分队”团队成员抵达南通市福利院,与两位残疾老人进行了深入交流。据此成员了解到,福利院中绝大多数的老人都长时间远离亲人子女,即使在福利院中有朋友相伴,但长时间缺乏无可取代的亲情使得老人们产生了一些孤独感。团队成员认为,可以通过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齐发力的方式进行改善和解决,首要的就是安排经专业培训的护工、义工等社会人员与老人进行共沟通交流,通过陪老人聊天,减少老人们的孤独感,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,感受到社会的温暖,提高生活的积极性。

在交流中,团队成员感受到残障人士们的坦然,残障人士孙敏女士说:“平常生活中就希望社会上的人不要对我们抱有怜悯心,除了困难的地方需要麻烦大家搭把手,其他时候就把我们当正常人看待,也不要搞什么特殊化。”总而言之,人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残障群体的看法,不要在语言上将其放在弱者的地位上进行交流,避免伤害其自尊。

8月20日上午,团队成员抵达南通市市博爱幼儿园。在幼教老师张敏的带领下,团队成员参观了整个学校,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整体的建筑与装修风格与其他正常学校无异,但针对残障小朋友特别需求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。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孩子身体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缺陷,更加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照顾。

通过张敏老师的介绍,团队成员了解到,我国听力、语言残疾、视力残疾、肢残、智残等五大残疾之首,约有超过2000万人,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.67%,其中7岁以下儿童约为80万人。处于弱势群体的聋哑儿童往往表现出自卑、孤独、焦虑和忧郁的症状。他们由于生理的缺陷而无法参与到正常的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,这往往给他们心理造成了很大负担,致使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。为了能够更好地疏通孩子们的心理问题,学校、社会、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是必要的。

通过一天的走访,团队成员了解到,面对残疾人群体,尊重他人、乐于助人是当代新青年应树立的正确价值观,这也对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“和谐”与“友善”。通过情感交流,让残障人士感受到生活的信心和社会归属感。在实现残障人士的“小康”路上,还有一段路要走。正如孙敏老师所言:“我们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,有的人能力强一点,有的人身体弱一点,但是大家聚在一起,互相帮助,才是家。”


结尾